公众为何一致力挺吴柳芳?在这波流量狂欢中,我们又应警惕什么?

导语

【文眼】同情吴柳芳们并没有错,但是要警惕这份同理心被别有用心者当成了“摇钱树”。

作者丨张宾

图片丨来自网络

现在,吴柳芳已经是一个超级网红了。被解除关注限制之后,吴柳芳的抖音账号在24小时内涨粉数百万,现在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了600万。为她送上“神助攻”的奥运冠军管晨辰粉丝数量则是358万。

火了之后的吴柳芳也已经进驻新浪微博。她的人生彻底被改写了,未来的“钱途”也是一片光明和坦荡。

她成为一系列网红的操作,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人为穿凿的痕迹。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已经签约了知名MCN机构“大海星辰”,还包括热衷公益行为被适时“扒”出来,以及她迅速开设了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。

如果是一个纯素人,面对汹涌而至的流量,更多的是茫然无措和恐慌。这个时候本能的反应是远离舆论场并启动自我保护机制。吴柳芳很明显在流量的狂欢中甘之若饴。

当然,这可能也是我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一个退役体育明星。我真正想表明的观点是:即便这背后有MCN机构的策划,以及短视频平台的推波助澜,吴柳芳赢得了公众一致支持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。

流量狂欢时代,所谓“擦边”视频(大多是穿着清凉的姑娘们的跳舞视频)大行其道,也是公众喜闻乐见的内容。存在即合理,只要不违规、违法,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,拍摄这一类视频的网红们不应该被推上道德的审判台。更不能因为吴柳芳的运动员背景而为她设定一个更高的道德标准。

新近关注吴柳芳的粉丝群体中,一定有为了清凉视频慕名而来者以及盲从的庸众,但绝大多数关注她的人都是为了力挺她。

她之所以吸引了如此巨大的流量,很重要的原因是公众在为她打抱不平。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,引起这场舆论风暴的奥运冠军管晨辰反而成为了被网暴的对象。

运动员当然身份特殊,为国家赢得过荣誉,被拿来与民族荣誉感深深捆绑。但是,运动员最核心的身份还是一个普通公民,他们不应该时时刻刻都背负着民族荣誉的枷锁。这些年,舆论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进步(近几年又呈现了倒退趋势),理性的看客开始尝试对运动员的“祛魅”,平视他们。退役之后的吴柳芳就是一个普通公民,她选择走网红之路,那是她的自由。即便她在利用冠军的头衔做噱头,只要没有弄虚作假、恶意炒作,也无可厚非,因为那本来就是她的荣誉和过往。

而且,她还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普通退役运动员,公众能够对她有更多同理心。大多数运动员退役之后的生活都会陷入困境之中。像管晨辰这样的奥运冠军处于金字塔的塔尖,她们所获得的奖励、荣誉可以确保他们退役后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,能够读更好的大学,早已实现了阶级的跃升。

但是绝大多数退役运动员都像吴柳芳一样,衣食无着,很难跻身于体制之内。与社会脱节的环境让他们退役后的转型变得更加困难。这个群体因为身上缺少光环,并不为公众所瞩目。他们过得多惨都很难引发公众的同情。吴柳芳爆火事件,让这个群体的命运被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之中,公众也开始关注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。

吴柳芳还有加分项。比如她被“扒”出来曾经因为扭断脖子而被迫退役,去培训机构当老师被拖欠工资,经常去探望患自闭症、唐氏综合征的孩子等。我无从证实每一则消息的真伪,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足以占领绝大多数用户的心智。

叠加了多重BUFF的一个普通退役运动员过得很惨,这本身就很容易引发全社会的关注。尤其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,吴柳芳更像是公众命运的一个投影。

大家在自己的生活场景中何尝不是另一个“吴柳芳”呢?努力为生活奔忙,但前途渺茫,处境堪忧,渴望逆天改命却四处碰壁,只能慨叹命运不济。同为大时代下的一个又一个蝼蚁,大家更容易抱团取暖。

而吴柳芳的爆火同样可以给看客们以虚妄的希望之火。她靠着管晨辰的几句冷嘲热讽,转眼就成为了百万大V,马上可以靠直播带货、商业代言赚得盆满钵盈,让普罗大众们在寒夜中感到了一丝暖意。纵然这种暖意可能只是一种假象,就像冬天里的阳光看起来明媚,却丝毫不能让你真正暖和起来。

还有一些人为吴柳芳打抱不平,是在鸡蛋和高墙之间毅然决然选择站在了前者一边。这里面涉及两个维度:其一,抖音平台对于吴柳芳账号的限制,没有给公众一个交代,如果是为了限制所谓的“擦边视频”则涉嫌存在双标;其二,对于相关管理机构的敌视。如果抖音对吴柳芳账号的限制来自相关机构的指令,更容易引发公众的反感。有媒体报道针对吴柳芳事件,体操运动管理中心“领导也还在研究怎么去处理和解决”,就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弹。虽然我不认为这一定是来自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的官方表态,但公众缺乏仔细辨认这一消息的能力和耐心。

流量时代,公众的情绪极易酿成舆论风暴,吴柳芳的个体命运就成为了撬动这一波流量的杠杆。

这背后的人为操作痕迹还是需要公众警醒的。退一万步讲,即便这是MCN机构策划和炒作,其可能利用了这波流量大潮,但目前并没有看到逾规之举。

但是,在巨大利益之下,就怕一个吴柳芳成功之后,还有无数“赵柳芳”、“王柳芳”正等待MCN机构的包装,想要在这场流量的狂欢中分一杯羹。真若如此,公众的同理心就成了“嗜血者”手中的玩物了。

同情吴柳芳们并没有错,但是要警惕这份同理心被别有用心者当成了“摇钱树”。

TAG标签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