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才仁配角与主角的切换:向下扎根 厚积薄发

10月31日讯从年少成名到长久蛰伏,再到厚积薄发重回视线,张才仁一路跌跌撞撞,早已不是旧时模样:蜕皮沥骨是锥心刺骨的疼痛,更是脱胎换骨的成长,职业生涯的第八个赛季,他终于撞破了那堵“新秀墙”。

“右侧45度,超远距离,手起刀落!张才仁连续第二记三分球!”

和大多数球员高举双臂,比出“三分”庆祝手势有所不同,张才仁的三分庆祝手势,是手指朝下指向地面。这一点“高调”和“低调”的微妙差别,似乎是张才仁多年职业生涯的一种隐喻:向下扎根,厚积薄发。

从主角到配角

2010年,正在首都体育学院凤凰岭竞技体校接受训练的张才仁,被到此选材的刘宏威和安宏乐指导挑中,这个出生于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市的藏族小伙子身体强壮,敢打敢拼,很快就拥有了“小藏獒”的绰号。这些突出的特点,也让张才仁成为了首钢那一批青年队员里的“得分王”,让他顺利地进入了北京首钢男篮一队并很快获得上场机会,同时创造了一个纪录:成为CBA历史上第一个藏族球员。

一幅前景光明的画卷看似正在徐徐铺开,但职业体育的魅力或者说残酷,就是在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无法预知性:“主角光环”总会有消失的一刻。2017年的伤病侵袭,让正处于黄金涨球期的张才仁缺席了大半个赛季;2018-19赛季,他的场均出场时间增加到近20分钟,但随着球队人员阵容的调整和扩充,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,他都是球队板凳席上的小小配角。

那些年,面对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调侃和质疑,张才仁选择“不听、不看”,选择“多做、多想”:“没有上场机会的时候,我就在场下多看多学习,在训练中做好教练安排的任务,然后在有机会上场的时候把这一切都表现出来。”这段挣扎的时间并未浇灭他的激情,他说自己从未想过放弃:“我心里的火始终没有熄灭,因为我了解自己的水平,我一直在准备着上场,准备着尽我所能为球队做些事情。”

从配角到主角

终于,在2022年秋天,职业生涯的第八年,他等来了这个机会。2022-23赛季第一阶段9场比赛,张才仁全部首发登场,场均上场时间是全队最高的33.4分钟,有7场比赛得分上双——要知道,在此前7年,他一共只有8次得分上双的表现。

这个夏天,在张才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?很多球迷都开玩笑地表示了疑问,但对于张才仁本人来说,2022年夏天,除了和相恋多年的女友举办婚礼之外,和往年每一个认真训练的休赛期并没有什么区别。

“其实真的每年夏训期都差不多,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刻苦,”张才仁说:“如果说具体训练内容有什么区别的话,那就是我加强了很多在2号位上处理球的练习,能够在场上尽可能地帮助后卫控制球权。今年夏天球队的变化很大,对我这个位置提出了更多的需求,那我更要珍惜这样的机会,球队需要我做什么,我就努力去做到。解指导也很信任我,给了我很多发挥的空间和成长的时间,让我在场上能够有更自如的表现。”

不过,他对自己的表现并不算满意,1-10分打分制,张才仁只给自己打了5.5分:“不是谦虚,我是真的觉得自己没完全发挥,有很多地方其实我可以做得更好”。

虽然职业球员不轻言苦和累,但这两个字,也着实是北京首钢男篮这个夏训期的关键词,最直观的展示就是,张才仁瘦了十多斤——“解指导抓训练抓得很紧,他也反复提醒我们,赛场就是训练场的镜子,训练是什么样,比赛中就是什么样。”

训练是什么样,外人很难看见;可比赛是什么样,所有人都看在眼里。“张才仁”三个字,再次成为了话题的头条:“张才仁的进步堪称脱胎换骨”、“排队向张才仁道歉”……但是,就像当初屏蔽所有恶意信息一样。看起来,张才仁还没有,也并不打算习惯聚光灯下的主角位置——整个第一阶段,他没有发布一条微博,除了今天夏天为《换个高度看北京》进行宣传之外,他的上一条微博还要追溯到2020年。“专注于比赛”并不只是说说而已,即使是《你好年轻人》的采访,张才仁也选择推迟到全部比赛结束之后进行。

2010年,15岁的小才仁第一次穿上印有“北京首钢”的男篮三队球衣,那时的他,满心满眼都是对成为优秀职业球员的憧憬;12年一纪轮回之后,张才仁此时的最大心愿,与少年的自己依旧别无二致:“我不能只是灵光一现,我要在职业联赛中保持长久的稳定发挥。”

TAG标签

回到顶部